苗族在婚嫁方面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想知道苗族的风俗习惯吗?苗族婚俗非常有趣,不同地区的苗人又有不同有趣的习俗。想看看苗族的结婚习俗吗?还等什么,赶快随小编来看看吧!
苗族向来比较重视糍粑的制作和功用。逢年过节要打糍粑,祭祖要用糍粑,修建房屋要用糍粑。用糍粑招待贵宾胜过用鸡鸭猪狗招待。最有趣的是苗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结婚都离不开糍粑,每年腊月,苗族少女就要准备好各种形状的糍粑;三角形、园形、长条形、五色糍粑最多,色质以最白者为佳。待到正月初一至初三有外寨苗族未婚青年男子来游春,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糍粑向正在跳芦笙舞的意中人的花腰包投掷,如男子也有意,就接收,如无意,可婉言谢绝。待到正月结束,男子邀约好友以一斤糍粑一斤糖送至女方家,女子请好友作陪款待男子及其亲朋。如果话有投机,双方就可在以后的相月亮活动中交往,如无意,就不了了之。结婚第一年,男子要用一斗二升的糯米打成的大糯粑擀成簸箕状,装进麻布口袋中,挑至女方家,其意何故,不详。
迎亲的大粑粑
结婚的前一天,新郎送给新娘家的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的直径通常为二尺五寸到三尺一寸,厚二至四寸,远处看去,活象一只大簸箕。它是新郎的舅舅或姐夫在婚期前夕用二十五到三十五斤糯米面做成的,表示祝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丰衣足食。没有舅舅和姐夫的,就自己家做一个。
这糯米粑粑送到新娘家后,是全体客人和主人的宵夜食品。当晚,姑娘家将连同粑粑一起送去的四只鸡宰杀后,放进大锅里炖,再撒上几把干辣子面,熬成鸡肉辣子汤。睡觉前,主人给每个客人送去一碗鸡肉辣子汤,客人们多数会吃得满头大汗,嘴里不断发出“嘘嘘”的声音,这时,主人客人都笑逐颜开,心里乐滋滋的。苗族同胞称这叫“喜事喜办”。
画“把曲”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派出一位与新郎同辈份的年轻人,挑着酒和肉,到新娘家去迎亲。这人,苗话叫“把曲”。这天晚上,新娘家的父兄叔伯陪“把曲”喝酒吃饭。饭后,新娘的姊妹好友来与新娘话别。大家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把曲”也和大家坐在一起。突然,一只涂上锅烟灰的黑手朝“把曲”脸上抹来,留下黑黝黝的五道手指印。瞧着“把曲”的大花脸,众人一阵欢笑,笑声未了,几只黑手又劈头盖脑朝“把曲”袭来。“把曲”只能招架,不能逃走,更不能生气。苗家风俗认为,画“把曲”是件吉利事。“把曲”画得越黑越好,这样,新娘过门后,喂猪喂狗,养鸡养鸭,才会肥肥壮壮。
月圆时节结良缘
居住在昭通、彝良、永善等县的苗族同胞,要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里才喜结良缘。
苗族同胞的这个习俗,据传开始于清朝末年。那时,土匪常趁黑抢劫办婚事的人家。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同胞,为避免土匪加害,多在月亮最圆最亮的一天晚上,为儿女举行婚礼。苗族老人说,农历十三到十六那几天晚上,月亮整夜都高挂天空,又圆又亮,地上亮晃晃的,土匪不大出动,即便来抢,也容易被发现和受堵截。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苗家婚期的传统日子。解放后,苗家的这种习俗仍旧沿袭下来。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苗族同胞生活的改善,今天,苗族同胞在月亮最圆的那几天举行婚礼,其含意已经变为新婚夫妇团团圆圆过日子的象征了。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
游方的地点各地除每个村寨设有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 “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後,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