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汉服结婚典礼受到了很多北京的新人追捧,穿汉服和自己爱的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也是一种浪漫的事。那样汉服结婚典礼的步骤是什么样的呢?汉服结婚典礼婚俗有什么呢?一块儿看看吧。
先秦时期的结婚典礼不大肆举乐,不过分庆贺,非常简朴干净,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新郎新娘都穿着端庄的玄纁色礼服。天地相合,夫妻结发。从此后生死相依,从此后家族延续……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巨大变化,要完全回归到先秦的结婚典礼是不可能的。现代人复原传统汉民族结婚典礼,则大致将其总结为以先秦两汉为代表的周制结婚典礼、以魏晋唐为代表的唐制结婚典礼和以宋明时期为代表的明制结婚典礼
1、周制结婚典礼:
周制结婚典礼秉承周代仪制,身着周制婚服,古典幽雅、庄重肃穆;唐制沿袭周礼,气势宏达;因为当时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整体形式上也比较活泼。
周制结婚典礼仪式包括醮子、亲迎、妇至成礼、见舅姑等程序,由赞者、司仪、执事等数人主持整个结婚典礼仪式。周制结婚典礼不举乐,不庆贺,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结婚典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结婚典礼聘礼之一。之后,除去“俪皮之礼”以外,还要“必告爸爸妈妈”;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年代,彼时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结婚典礼的模板,流传到今天。
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结婚以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结婚典礼结构:结婚以前礼→正结婚典礼→结婚以后礼。
2、明制结婚典礼:
明制结婚典礼则承袭明代礼仪,身着明制婚服,女着凤冠霞帔,华美多姿。总而言之,这几种结婚典礼形制,着重的都是结婚典礼的礼字,整个结婚典礼进行下来,既庄重又喜庆,没喧嚣的吵闹、无聊的逗乐、庸俗的笑话,更没拿新郎新娘寻快乐的低俗游戏。
仪程
明制结婚典礼仪程主要有:纳采至亲迎,拜天地入洞房,喜宴,次日拜爸爸妈妈等
特征:上午举礼,喧闹奢侈,大规模喜宴,挑盖头,闹洞房,着汉服。